在系统中,有时因能力不够,有时因一时图快,在用临时的办法处理问题过后,没有认真总结分析问题并提高能力改善方法,而是一味继续使用临时方法,结果时间一长,有意或无意中降低了原先的目标,造成长期的能力下降。如何理解这种“转移负担”模式?关键是认清“表层现象”与“深层原因”、“治标”与“治本”之间的关系。
我们要认清现实,厘清什么是表层现象,什么是深层原因。遇到问题,能够冷静、认真的分析,厘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做到像庖丁解牛一样对事情的了解程度,才能真正认识问题。
我们要不畏困难,克服惰性。人在面对问题时,总是会在简单和困难的解决方法中优先选择简单的,这其实是一种畏难情绪,也是一种逃避的表现。因此,当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要迎难而上,因为往往那个困难的办法才是能触及本质的方法。
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治标”与“治本”之间的关系。治本固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治标就一无是处。“治标”与“治本”的关系,本质上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是战术与战略之间的关系,现实的生活工作中,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均衡点,做到标本兼治,真正解决问题。
在公司经营发展过程中,“转移负担”模式的弊端不难发现。在一个团队里,“传帮带”作用非常重要,可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挥自己所长,团队达到共同进步。可是在传授解惑过程中若不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只给人鱼用以果腹,解决了饥饿问题,却不教会他捕鱼的方法,最终他还是要饱受饥饿之苦。
再者,各部门在执行制度时,常常会遇到制度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时候,鉴于某些综合因素,可能会不按制度办而做特殊处理。但事情过后往往没注意及时完善修改制度,使得下次遇到类似问题,仍按特批处理,时间一久,原本制度严密、执行到位的目标被瓦解了。
理解“转移负担”现象的存在,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尽量不要改变或降低原定目标,要在愿景的激励下,多思考事物的规律,可以寻找临时解决办法,但最终还是要以系统性思维去寻求问题的根源,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