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项修炼——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22-03-07 10:08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既见树木,也见森林》这一章节强调的是“系统思考”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却时常陷入“线性思考”的误区。先请大家看看这些生活中、工作中脱口而出的句子,有什么共性特征?

    生活中:
    “孩子天天看电视、玩手机,这学习成绩能好吗?”
    “天天宅在家里,怎么可能找到对象呢?”
    工作中:
    “这家店业绩不好,是因为选址不好,周边竞争太激烈了。”
    “最近招聘情况不好,是因为我们的薪酬水平跟竞争对手相比,没有明显优势。”
    这些表述把现状的不理想都归咎于某个特定原因,认为只要这个特定原因改变了,状况就能得到改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但是,事情往往不是那么简单,找不到对象可能因为性格比较孤僻,或是不善表达,也可能是对另一半要求太高,招聘情况不好可能是招聘渠道狭窄,或是求职者心理预期过高,又或是岗位任职资格缺乏针对性等。
    所谓系统思考,不是割裂地、局部地、静态地思考问题,而是关联地、整体地、动态地审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考虑系统的复杂性,且不畏惧这种复杂性,同时清晰完整地找出其中的所有要素,至少是大多数要素,并洞察之间的联系。
有一则关于“系统思考”的小故事:两个小和尚每天都需要分一桶粥喝,怎样可以保证粥分得最公平,且付出的代价最小呢?
    有人说这有什么难的,让两个人相互监督,轮流一勺一勺地分不就好了,然而这样增加了监督成本。如果每天由一个人来决定粥如何分,那么彼此可能会担心另一方分配不公,最后不仅粥没分公平,还引发了更大的问题。
    这个时候就不难看出其中的连接关系了,当一个小和尚既可以决定两碗粥的量如何分配,还能决定自己选择哪一碗时,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他会给自己分更多的粥,这就损害了整个系统的利益。要打破这个循环,也许改变一下要素间的关系就行了,即让其中一个小和尚决定两碗粥的量如何分配,另一个小和尚决定挑选的顺序,这个时候分粥的小和尚为了自己的利益,一定会尽可能地公平分配,自身的利益和系统的利益就协同了。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往往最容易想到的是更换要素,但当系统结构不对时,仅仅通过更换要素,也很难得到最佳结果。正如《第五项修炼》中所言,“系统思考的艺术就在于看清不断增加的复杂模式和微妙结构”。
    在分粥的问题上,稍加思考便能得到答案,但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作为年轻员工,往往缺少了格局和看清更大模式的能力,那么在日常工作中培养“系统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爱因斯坦曾说:“你不能用造成问题的思维来解决问题”。系统思考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统筹全局,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待问题,最终实现对问题的降维打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都习惯于站在自身本位进行思考,无法确保站到更高的维度。当自己退多少步都还看不清一棵树木时,一是可以选择向领导、长辈请教看法和建议,旁观者清,也许他人的一句指点、一种思路,就能让你醍醐灌顶,有所收获;二是可以同自己所在团队的其他成员一起,开会研讨,集思广益,巧妙采集团队众人的智慧并大胆融合创新,解决问题;三是在每项工作完成后进行反思总结,即做好“工作复盘”。复盘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像看电影一般,重新审视整个项目的全过程,当跳出自己的角色,看问题的角度会更加多,也更容易发现问题,进而在未来的工作中能避免再陷入同样的思考误区,持续提高系统思考的能力。这样,也许就能逐步做到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