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不承认我们有创造能力,这样压力是最小的;当我们做了一些努力,最终却没能达到目标时,我不是这块料,是最能开脱自己的;我没有这个命,也是一种用宿命论来逃避创造的常用语。不逃避不掩饰,敢于面对目标被侵蚀,敢于承认情绪张力的破坏性,恰恰是行动的力量。基于我们从失败中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加坚毅,更有耐性,不为现实束缚,能够积极运用手中所有,突破创新,这种不断自我超越,不仅体现在个人专业技能的提升上,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可否认,基于愿景和现实差距的创造性张力会导致与焦虑相关的感受或情绪的产生,这些现象时常发生,但是这些负面情绪并非创造性张力本身,而是情感张力。情感张力与创造性张力在实现自我超越的路上是此消彼长的。当情感张力增强,无力实现愿景,一部分人变得焦虑不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拉近愿景与现实的距离,降低愿景,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进而降低目标。在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妥协下,最终接受现实。另一部分人在面对这种情感张力时,反倒被激发出了改进的能量,他们能够不断地尝试,把失败看做是学习的良机,即便总是失败,也能屡败屡战,通过不断的尝试让现状向目标靠拢。
文中提到了愿景与现实之间需要差距,但是否越大越好呢?并不然。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眼高手低”,是我们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准确的认识自我,是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前提条件,因此,勇于面对真相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前提条件。当我们对工作产生倦怠的时候,就是创造性张力丧失的时候。倦怠之时的无力,就是找不到自身发展的广阔空间,仿佛一根失去弹性的皮筋,再拉一下就是断裂,从而让自己陷入“失败”的焦虑之中去否定自我。一旦否定了自我,任何超越都无从谈起,因此要准确地把握创造性张力,因为他能够给人带来毅力和耐心,重新去认识我们所谓的“失败”。失败,并不意味着我们毫无价值或无能为力。当我们对创造性张力有如此准确认识的时候,在面对工作受挫之时,便可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引领,而不仅仅是用一句“你要努力”这么无力的话语。
今年,是市引江济淮公司大发展和大提升之年,作为一名引江济淮的员工,要紧紧围绕公司“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将自己的个人愿景,与公司的共同愿景牢牢地绑在一起,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身到工作当中,面对困难压力,不怨天尤人,敢于闯新路、出新招,善于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不找理由,不找借口,在正确的方向,每天前行一步,为实现“一河清泉水、一道风景线、一条经济带”的目标奉献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