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为基,“审美”破局——对文旅项目如何打造独特竞争力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5-07-24 09:27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七月上旬,公司组织了为期四天的员工能力提升培训课程。其中,安徽誉阳投资控股张玉刚老师讲授的《新时空背景下文旅产业全链条创新路径的实践与探索》课程令我深受启发。在此,我将以老工业遗址更新改造项目和独特场景文旅开发项目为例,结合课程所学,谈谈我对如何打造一个优质文旅项目的一些简单认识。

文旅项目要有场景思维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日益提升。以往提及旅游,人们大多联想到前往风景名胜区观光游览,其本质是对自然风光的向往。然而,随着文旅行业的快速发展,众多景区景点逐渐呈现出同质化趋势——千篇一律的旅游模式、千篇一律的体验项目,千篇一律的“特色”小吃,使得游客的兴致逐渐消退。如何满足游客对旅游体验更高层次的追求,已成为文旅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竞争激烈的同质化环境中脱颖而出,我认为关键在于深耕“场景”。“场景”一词源于戏剧影视领域,如今已成为引领文旅产业创新的重要理念。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景区物理空间的局限,围绕游客的核心需求,通过创意设计,构建出能让游客真切感知、积极参与、深度沉浸的情境与氛围。近些年,许多老旧街区、废弃厂房经过创意改造后焕发新生,成为游客体验地道风情的绝佳去处。这使文旅场景得以突破围墙的束缚。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昔日的工业遗存成功转型为充满活力的艺术殿堂,层出不穷的新奇展览、个性鲜明的涂鸦艺术、风格时尚的餐饮空间,持续为游客输送着新鲜感。此类由工业遗址、老旧厂房改造的文旅项目,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展现出蓬勃的新活力。

警惕“场景”应用的同质化陷阱

然而“场景”理念的广泛应用,也可能因其成为潮流而逐渐丧失独特性,从新颖走向普通。以工业遗址改造为例,北京“798”艺术区的成功案例吸引了全国目光,其独特魅力深深烙印在游客心中。各地的文旅从业者或开发者受此启发,自然会思考:我们是否也能打造属于自己的“798”?答案是肯定的。于是,“798”的成功模式迅速被复制推广至全国各地,尤其是一些因自然风光资源匮乏而面临文旅发展瓶颈的工业城市。一时间,由老厂房、旧遗址改造的文旅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虽然为许多工业城市带来了短暂的文旅热潮,但也因项目与当地特色结合不足,深受“照搬主义”“拿来主义”影响,很快又陷入了同质化的困境。项目初期的“新鲜感”逐渐消退,最终因缺乏特色而趋于平庸,甚至面临无人问津的窘境。

文旅项目更需独特的“审美”体验

如何既能有效运用“场景”理念,又能充分结合自身特色,为游客创造独一无二的游玩体验?我认为,核心在于塑造独特的“审美”体验。张玉刚老师课程中提及的安徽金寨龙马村暗夜星空研学基地项目,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案例。

该项目位于大别山腹地深处,距离合肥市车程近4小时,与最近的成熟旅游区(霍山大峡谷风景区)也有近1小时车程。目前项目尚在建设中,仅建成一座用于天文观测的射电望远镜。为何选址于如此偏远、远离城市和其他景区的深山?我认为,这恰恰蕴含着打造独特“审美体验”文旅项目的潜力。首先,其远离城市喧嚣,地处高山密林,具备无光污染、海拔高、天空通透等绝佳的天文观测条件。在此打造集研学于一体的文旅项目,既能满足天文爱好者、星空摄影师、科研工作者等特定群体的专业需求,为其提供一个专属的“精神归属地”;也能为寻求远离都市、体验独特旅行的人群提供理想去处;同时,还能为前往大别山景区的游客提供差异化选择,无形中延长其在该区域的停留时间,丰富大别山景区的旅游业态构成。

目前,该项目仍在规划建设阶段,其最终成效能否达到预期,尚需时间检验。但我认为,它为文旅项目如何突破同质化困局、实现差异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依托自身独有的资源禀赋,深度挖掘并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审美”体验。

结合公司文旅项目发展的思考

基于本次培训的启发,对公司未来文旅项目发展,我谈几点浅薄的认识:首先是做文旅要有“场景”思维并深化应用,把握目标人群需求,打造沉浸式游玩体验。同时聚焦本地特色与“审美”塑造,深度挖掘合肥独特的地域文化、历史或自然资源,打造鲜明本地特色。最后是勇于探索差异化路径,积极开拓科教研学、生态体验等特色细分领域。唯有将“场景”构建与独特“审美”追求深度融合,植根本地特色,方能打造出有吸引力、有生命力、不留遗憾的优质文旅项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