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项修炼》这本书的第五章中,讲到了正反馈、负反馈和延迟的内容。
正反馈背后的原理就是大家熟悉的马太效应,成功者越成功的自我放大效应,在生活中,自信心强的人,面对问题可能会更积极地尝试,而尝试多了,成功的几率可能也会提高,也因此,自信心得到进一步提升。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多鼓励正向行为,积极的肯定与鼓励会促发员工的积极行为并获得积极地效果。
负反馈,也叫平衡反馈,负反馈是一个调节的过程,总是让系统回到“正轨”上来。目标导向就是一个负反馈的过程,管理活动中只要发现团队行为或者活动走向偏离了目标,就会采取各种措施使其回到正确的方向。负反馈反映了系统的另一个特点,即系统的自我调整机制,在工作中,我们会看到内部竞争虽然会有短期效益,但它会破坏组织内的互相信任,到后来制约组织的工作绩效。
有时负反馈会比正反馈更难理解,造成负反馈的因素会更隐蔽,比如组织要进行变革,这其实就是做一个负反馈的过程,组织这个系统中会有很多因素让其回归平衡,阻碍的组织的调整和改变。
例如,有时我们的能力提不上去,不能老在能力技巧上打转,需要看一下性格上的制约要素,比如执行力差,很可能是自律精神不够导致的,集中精力处理重要事务的时候,就得约束自己不被杂事干扰。
最后一种关系是延迟效应。供应链管理中有一个理论,输入的决策必须等待一个自然反应的过程才能看到输出的结果。相应地,工作场景中,我们不能因为看不到积极效果就马上否定一项正确的措施。很多时候,事态的变化要快于事态本身,等变化发生的时候,已经是延迟了。所以,面对事态的发展,需要考虑延迟的存在,捕捉趋势。这里的一个延伸思考,也是跟学习型组织非常相关的,就是员工的学习成长。一定要有耐心,耐心等候员工的成长。
系统思考的操练需要把握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正反馈、负反馈和延迟效应。
用正反馈来激发正向行为,用负反馈找到制约要素,最后,在决策与收益的工程中,要有耐心的等待。
正确认识“正反馈”和“负反馈”,有助于我们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就不容易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片面方案,因为系统的反馈会存在延迟和滞后性,所以学会找出系统关键因素,进行及时正确的反馈,减少滞后反馈带来的管理不确定性,是进行有效组织管理的技巧和手段。
在工作中,就个人而言,需要有效利用正反馈,拥有自信心,有良好的自我感觉,积极尝试,多尝试、多学习。肯定和鼓励自己。延迟在工作中也常常会出现,因此,面对工作时,不能因为看不到积极效果而马上否定自己的决策,需要考虑到延迟的存在,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事物的发展,制定适当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