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防卫种类繁多,随处可见,却通常被人们忽视。习惯性防卫是人的本能,通常表现为“说实话的恐惧”或者“自设的保护壳”,因为习惯性防卫,我们通过与对方对峙,压制某个想法,也可能以帮助某人为由而包庇他,为他抵挡外界的批评,但同时也妨碍了我们深入到问题中。由于习惯性防卫,使团体成员之间形成一道屏障,阻碍了成员的交流和沟通,难以共同学习。
习惯性防卫会带来很多问题,会让人把自信的姿态内化于心,简单的相信他们有解决大多数重要问题的方案和能力,或者为了保持自信而隐藏自己的无知。这种态度不仅阻碍自身学习效率,而且会影响自己与他人的沟通。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打破习惯性防卫。但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习惯性防卫?有时候,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会把这个问题归咎于别人。而当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会把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基本归因偏差”。别人出事,都是他人自身有问题;自己出事,就是外部环境问题。这个现象反过来也成立。
关于这一点《第五项修炼》引用行为科学的奠基人阿吉里斯的观点:习惯性防卫的根源是惧怕暴露出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
那怎样才能打破这种防卫,首先,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最有效的方法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
同时,我们可以建立绿灯思维。绿灯思维是指对自己接触到的新信息,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要带有任何偏见或先入为主。只要团队中有人提出任何想法或建议,你就要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个想法或建议是可行的。一旦学会用这种思维去倾听,你就会把你所听到的内容跟自己接触过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积极、开放的心态也会引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应变力。
我们也可以运用好自证预言,自证预言是一种在心理学上常见的现象,意思是人会不自觉地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的结果往往会印证预言的发生。为了打破习惯性防卫,我们也可以学会不随意给自己贴负面标签,给自己贴正向标签,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巧用“自证预言”,帮助自己面对挫折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