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职责 担当作为 以有力监督为高质量发展清障护航

发布时间:2025-06-16 13:17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阅读完“全面落实党内监督责任”这一章节,我在字里行间不仅读出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更感受到了对我们党员干部的殷切期望。监督不是束缚,而是保护;不是怀疑,而是关爱。这一深刻认识,在我心中激荡起强烈的思想共鸣。

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国有企业肩负着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企业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监督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监督是永葆党的肌体健康的生命之源。”这一论断对我们具有特殊指导意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企业员工尤其是党员干部面临着各种诱惑和考验,只有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网络,才能确保企业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监督并非不信任的表现,恰恰相反,它是组织对个人的关怀爱护,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有企业监督机制具有鲜明的制度优势,这种优势首先体现在将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有机结合上。我们企业建立的“三重一大”决策监督机制、党委前置研究讨论程序等,整合了纪检、审计、法务、财务等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创新实践。在日常工作中,我深刻感受到这些制度流程不是束缚手脚的枷锁,而是防止偏航的导航仪。当重大项目决策经过党委会的充分讨论,当重要人事任免接受严格的监督,我们反而能够放下思想包袱,更加坚定地推进工作。在保证企业经营效率的同时,牢牢地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这种制度优势是西方企业治理模式难以比拟的。

作为普通员工,我们往往存在一个认识误区:监督是领导的事、是纪检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实则不然,政治品格需要在监督的“熔炉”中不断锤炼,接受监督,实际上是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既要自觉接受监督,也要敢于监督他人,形成相互提醒、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把接受监督作为丈量是非的“水平尺”,校准方向的“指南针”,淬炼党性的“磨刀石”。

全面落实党内监督责任,不是应付检查的形式主义,而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工程;不是限制发展的条条框框,而是保驾护航的制度优势。我们要把监督责任扛在肩上、落在行动上,以实际成效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