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榜样力量 砥砺奋进新征程

——学习全国劳动模范张杨事迹的感悟

发布时间:2025-06-23 11:54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聆听全国劳动模范张杨以《扎根水务第一线 争做时代新青年》为题的宣讲,我内心深受触动。他从安徽建筑大学给排水专业科班毕业,却选择扎根供水管道听漏一线,用全年无休的坚守与科技创新的智慧,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答卷。作为引江济淮工程中从事征地拆迁与建设管理的青年员工,张杨的事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日常工作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方向。

一、脚踏实地:把“小事”干成“大事”的坚守

张杨在宣讲中反复提到“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小事”。这让我想起他从事的听漏工作——看似普通,却直接关系到城市供水安全。夜晚的合肥街头,他背着听漏仪穿梭在大街小巷,用耳朵捕捉管道细微的漏水声,足迹遍布城市每个角落。这种“把小事做精”的执着,与引江济淮工程中的征地拆迁工作何其相似。

征地拆迁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丈量土地、核对青苗补偿、调解矛盾纠纷,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耐心与细致。被征迁群众对征迁政策不了解、对补偿标准不满意、对未来安置担忧,是征地拆迁工作中最常见的矛盾焦点。这些问题如同横亘在工程推进路上的“拦路虎”,考验着我们的工作智慧与为民情怀。引江济淮工程的壮阔画卷上,每一米渠道的延伸都凝结着合肥人民的无私付出——6万群众搬离世代居住的家园,220万平方米居民房屋为工程让道,6万亩永久用地与10万亩临时用地陆续交付。这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迁徙故事,是一座城市对国家战略的坚定支撑,更是江淮儿女“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缩影。征地拆迁无小事,每一次耐心沟通、每一组精准数据,都是工程顺利推进的基石。张杨用听漏仪守护城市供水“生命线”,我们则要用责任心筑牢工程建设的“民生根基”,把群众的“小诉求”当作工作的“大目标”,在脚踏实地中积蓄奋进力量。

二、仰望星空:以初心照亮前行的方向

“仰望星空,不忘最初的梦想”,张杨在宣讲中分享了他放弃舒适岗位、选择一线听漏的初心——“想为城市供水安全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这份初心,与引江济淮工程“一河清泉水、一道风景线、一条经济带”的使命高度契合。作为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江济淮承载着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愿景,而我们青年员工正是这一愿景的践行者。

张杨团队在听漏工作中遇到管道漏水的极端情况----“水泡漏”,创新采用了化学检测各探点水中矿物质成分的方案,最终成功找到漏点。遇到深埋地下10米以上的源水管道,甚至想到利用小说《鬼吹灯》中盗墓使用的洛阳铲,成功破解了听漏新难题。遇到巢湖半汤温泉管道漏水难题,巧妙采用红外线热成像方式捕捉漏点。

张扬用科技创新突破传统听漏的局限,让我意识到:坚守初心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用智慧破解难题。今后,我们公司的庄墓河航道项目建设如何创新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建设?中派码头运营管理如何合理有序安排好船舶进出和货物调配?戴岗乡村振兴项目如何能引来人流量,实现预期收益率?这样的种种思考,正是以“仰望星空”的视野,将个人理想融入公司转型发展的大局。正如张杨所言,梦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现实的土壤,用每一次创新、每一份坚持去浇灌的种子。

三、奋力拼搏:用青春书写无悔答卷

张杨的宣讲中,“奋力拼搏”不是口号,而是“全年无休、夜晚工作”的担当,是“组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无偿为居民听漏”的奉献。这种拼搏精神,在引江济淮工程建设中同样闪耀着光芒。为保障引江济淮工程临时用地复垦和二期工程建设,公司第二党支部也成立了党员突击队。支部更是以“勇当政治担当先锋、勇当工程建设先锋、勇当服务群众先锋、勇当攻坚克难先锋、勇当审计监督先锋”来号召为一位党员干部职工奋力拼搏。如今,看着奔腾北上的江淮运河,我真正理解了“青春无悔”的含义——拼搏不是为了掌声,而是为了无愧于时代赋予的使命。

张杨用足迹见证合肥发展,我们则用汗水丈量引江济淮的长度。从征地拆迁到渠道开挖,从码头项目建设到戴岗乡村振兴项目,每一个项目推进都需要“钉钉子”的韧劲。想起张杨团队那句“奋力拼搏,绘就青春无悔答卷”,我更加坚定:青年员工的价值,就在于把个人成长融入公司的转型发展大局中,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本领,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诠释担当。

张杨手中的听漏仪仿佛变成了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新时代青年担当”的认知。在引江济淮工程建设中,我们或许不会像他一样在深夜街头听漏,但征地拆迁时的耐心沟通、建设管理中的精益求精、面对困难时的挺身而出,都是对“劳模精神”的传承。

让我们以张杨为榜样,脚踏实地干好每一项具体工作,以仰望星空的情怀锚定初心,用奋力拼搏的行动诠释担当,让青春在引江济淮的浪花中绽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